西瓜蔓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2017-10-17

1症状

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表现为叶片、茎蔓枯死和果实腐烂。

1.1叶部受害,

子叶发病时,最初呈现褐色水渍状小斑,逐渐发展成直径1-2cm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有轮纹,中心颜色较淡,边缘为深褐色且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病斑也常常发生在叶缘,发病时产生“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到深褐色大病斑,多具或明或隐的轮纹,病斑易干枯破碎。叶柄发病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表面粗糙,有小黑粒点,下雨后病部腐烂,易折断。

1.2茎蔓受害

幼苗茎部受害,初现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并可环绕幼茎,引起幼苗枯萎死亡。成株发病多见于基部分枝处或节部。开始在节部附近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长圆形或短条状,稍凹陷,并分泌出琥珀色黏胶质物,干燥后为红褐色泌出黄白色胶汁,病斑扩大后围绕全茎,随后病部干缩,病部以上部分枯萎。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

1.3果实受害

初呈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暗褐色圆形大凹陷斑,表面干裂,内部木栓化,常呈星裂状,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粒点。卷须受害后迅速失水变褐枯死。此病不危害根部和维管束,病斑上产生大量小黑粒点及分泌琥珀色胶质物上形成近圆形凹陷病斑,可导致果实腐烂。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在茎、叶、果的老病斑上呈散生黑色小点。

2发病条件

此病发生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关系密切。在10-34范围内,病原菌的潜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易发病。瓜类连作,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缺肥和生长较弱,西瓜发病重,病情发展快。温室和大棚栽培,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易发病。多雨的年份发病快流行迅速,发病后7-10天可以毁园,造成惨重损失。

3病原及侵染途径

3.1病原

西瓜蔓枯病的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甜瓜球腔菌,其无性阶段为半知菌壳二孢属西瓜壳二孢。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均半埋于病部组织中。分生孢子器叶面生,多为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至扁球形,有孔口、褐色,直径7.3-14.3μm×3.4-8.7μm

3.2侵染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随植物病残组织在地表、土壤及未充分腐熟的粪肥中上越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借风、雨和浇水传播蔓延,可直接侵染或从伤口侵入。种子也可带菌,带病种及病残体释放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可先引起叶部发病,病残体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至茎部,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反复侵染蔓延。

4防治方法

4.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1-2小时,可有效控制幼苗发病;也可用36%三唑铜·多悬浮剂(粉霉灵)100倍液浸种30分钟,晾干后直播。或者用种子重量的0.5% 37%抗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西瓜蔓枯病有较好的防效。

4.2农业防治

最好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施足基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尤以饼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勿偏施氮肥,平衡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生长势;选择排灌良好的高燥地种植,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选用抗耐病品种;植株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理瓜园病残株及其地边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原。在种植方式上选择沟栽或者高垄种植,若盐渍化较重的田地可采用沟垄种植。即开80cm宽20cm深的沟,在沟底部作了50cm宽10cm高的小垄,浇水时水既能从苗基部流过,降低其周围的盐含量,又能在浇水后避免苗基部周围积水,田间实践证明可明显的降低发病率。另外,在瓜蔓下铺草可有效减少病苗的传染机会,同时也将低了室温温度,有利于防治病害的发生。

4.3化学防治

4.3.1喷雾法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托布津600倍液、或25%使百克1500倍液、或10傅邦(苯醚甲环唑)3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等喷雾,重点喷到中下部茎叶和地面,每隔5-7天喷1次,轻发病田喷雾一次即可,发病较重的田块喷23次。

4.3.2涂茎法

对于发病较重的植株,先用刀刮去腐烂组织,再用70%托布津50倍液、或10%博邦(苯醚甲环唑)300倍液、25%使百克150倍液,或75百菌清用毛笔涂抹病斑(先用刀削去病斑腐烂部分)


版权所有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05001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