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的诱因和防控措施
2017-10-31
 副猪嗜血杆菌的诱因和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跋行和被毛粗乱等;剖检的主要病变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关节积液等,流行病学表现为高死亡率。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突发呼吸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已逐渐演变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重要疾病。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呈现复杂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流行的血清型有所不同。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中主要以血清型4型和5型最为常见;德国主要以血清型2型和4型最为常见;丹麦主要以血清型5型和13型最为常见;澳大利亚临床分离株中血清型5型和13型最为常见。在我国,广东、广西、辽宁、北京、湖南、湖北、黑龙江等众多省市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多项研究表明,我国的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血清型为4型、5型、12型、13型等为主。

  猪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唯一宿主,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危害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只,常见于4~8周龄的猪,也就是母源抗体基本上消失的时候,然而在饲养环境不良、断乳、转群等应激的情况下各年龄段的猪群均能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病死率为50%以上,初次发病的猪场,或与其他疫病,如蓝耳病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

  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营养不良,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特别在断奶和不同的畜群混养或引进种猪混养时,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早春和深秋季节多发。此时一方面由于环境低温、潮湿、风大是蓝耳病多发的季节,同时因为气候变化较大,如果把握不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就加剧了疾病的流行和蔓延。副猪嗜血杆菌为继发性病原菌,常常并发或者继发于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肺炎支原体、巴氏杆菌、链球菌等疫病,甚至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致使病情复杂化,增大死亡率,导致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特别在猪群中存在猪蓝耳病感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率会增加,由副猪嗜血杆菌导致的死亡率也大幅增加,副猪嗜血杆菌的防制与猪群中猪蓝耳病控制的稳定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过去一直认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是零星发生的,并且与青年猪的应激有一定关系。但目前在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呈现出流行性。副猪嗜血杆菌和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趋势在近几年来也日益明显。混合感染的情况使得病情更复杂,死亡率更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更好的认知本病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当前养猪业不能忽视的问题!


版权所有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05001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