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近况
2017-07-19

食用菌产量和栽培种类的增加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今天丰富多彩的栽培食用菌大家庭。我国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多年一直沿用砍树砍花的自然接种法,在自然发生香菇、木耳、银耳较多的林中,每年砍伐树木,倒于林中,待自然接种。

上世纪60 年代,我国菌种制备技术基本成熟,双孢蘑菇、香菇人工接种成功并获得显著增产,70年代初开始推广人工接种技术。制种和人工接种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食用菌的驯化工作和栽培种类的增加,栽培种类从70 年代的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银耳等4 种增加到2000 年的50种(卯晓岚 2000;黄年来等 2010)。1972 年刘纯业发明了棉籽壳栽培糙皮侧耳技术(张金霞 2009),成为我国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革命,为木腐型食用菌基质原料的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此后玉米芯、大豆秸等多种作物秸秆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促进了食用菌产业规模的扩大。80 年代初彭兆旺发明了人造菇木栽培香菇技术(张金霞 2009),以后逐渐被扩大应用到多种食用菌栽培,改变了多年代料栽培的块栽,继而形成了多种类的袋式立体栽培,栽培设施利用率倍增,促进了产业效益的大幅提高。

1 产量的增长

我国食用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不过是3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30 年经历了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特种蔬菜生产、成片的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的四大阶段。产量从1978 年的5.8万吨增长到2013 年的3 169.7 万吨(图2),目前集约化的规模栽培已经占总产量的90%以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自2000 年以来,进入了工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4 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729 家,平均日产6 133.96 吨,年产200 万吨左右。

2 栽培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传统栽培种类主要是木腐菌香菇、木耳、银耳、天麻、茯苓等,产业迅速发展36 年后的今天,形成商业化栽培的已有50 种左右,具一定生产规模的有20 种以上,年产20 万吨以上的有14种(类),依次是:香菇、糙皮侧耳、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滑菇、杏鲍菇、茶树菇、银耳、茯苓、猴头菇、草菇、鸡腿菇(图3)。

3 发展区域和产业集群

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食用菌产业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产量超百万吨的有13 省(市、区),分别是河南、山东、黑龙江、江苏、福建、河北、四川、湖北、浙江、吉林、辽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江西,占全国总产的86.77%50 万吨以上的有湖南、广东、陕西和安徽等4 省。各食用菌产业大省都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福建漳州的双孢蘑菇,浙江丽水、湖北随州、河南西峡和河北平泉的香菇,河南新乡、四川金堂和山东聊城的糙皮侧耳,黑龙江牡丹江和吉林延吉的黑木耳,四川什邡的毛木耳,产业特色鲜明。在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发挥着市场的“定盘星”作用。目前,

版权所有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05001152号